English

发扬传统 挑战未来

1999-10-26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处 李甍 我有话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在党的领导下,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不断发展医学领域及科技事业,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50年共取得科技成果1382项。其中获国家级成果奖励182项。获部委级成果奖励607项。获院校级成果奖励732项。其中有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5项国家发明二等奖、5项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因为院校有一大批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科学家和具有顽强拼搏精神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发扬院校良好的学术作风,积极开展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新药研究,为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重视应用基础研究勇攀科学高峰

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国内建设的迫切需要,都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中国建立以来,院校广大科技人员在医学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开展了大量深入的科研工作,取得一大批基础研究成果。例如,“人类和哺乳类动物细胞遗传学在我国的创建发展”、“树鼠高密度脂蛋白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人宫颈癌中乳头瘤病毒的致癌作用”、“人胰腺癌的分子生物学特点及反义基因调控对其恶性表型的逆转”、“载脂蛋白AI抑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等项研究都取得重大成就,获得国家级奖励。这些研究对深入认识相关疾病发生机理起到重要作用。

我院自1979年起开展“特异性精子膜蛋白的结构、功能、基因克隆表达的研究”,经过20年的深入研究,取得重要突破,获得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该研究通过对300例不明原因不育患者血清的检测,发现其中精子蛋白抗体与正常者有极显著差异。继而应用3条不同的途径,先后自人和兔睾丸及附睾中分离了8种国内外尚未报道、与生殖相关的新的精子蛋白CDNA,较系统地研究了它们及其编码蛋白质的结构性质与功能。他们发现这些基因分别在精子发生的不同阶段进行转录与翻译表达,其抗体在体外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精子穿卵的作用,并且成功地获得了在原核与真核细胞中的基因表达。此外,从理论上提出精子膜蛋白跨膜终止信号的结构特点。上述工作对生殖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形成特色医疗

50年来,院校发扬老协和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十分重视科研工作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人工胃肠技术”、“卵巢癌的治疗”、“人工心瓣膜置换”、“法乐氏四联症研究”、“心血管病介入性治疗”等一大批临床科研成果,为提高疾病诊治水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早在50年代初,我院科技工作者就开展了“绒毛膜癌”简称绒癌的研究。这是一种高度恶性的妇科肿瘤。专家通过30多年的临床研究,终于找到了5种有特效的药物,创立了一套大剂量药物治疗的方法,使患者的病死率由90%降至10%以下,取得了根治的效果。通过在研究中不断的摸索与创新,做到不仅根治肿瘤,并且保留子宫,保留生育能力,所生孩子生长发育均正常。目前原绒癌患者已有第3代孩子。这一为当时国际同行瞩目的研究成果,获得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78年由我院校60多位专家教授开展的“激素分泌性垂体瘤的临床及基础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最大系列(1041例)垂体瘤病例的临床分析,总结出我国病例的特点。该研究建立了整套先进的诊断方法,在国内最早引进并改良了经口、鼻蝶窦显微外科及闭路电视监护技术切除垂体瘤,并首先用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电镜等研究垂体瘤,例数居国内之首。该项目还首次发现具有诊断价值的催乳素小体,使我国垂体瘤诊断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获得199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新药及生物制品研究硕果累累

50年来,我院在药物及生物制品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创新药物研制方面获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中国向全世界承诺:到2000年消灭脊髓灰质炎。为了这一承诺,科学家们付出了极为辛勤的劳动。自1995年以来,我国未发现一例本土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引发的病例。这比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在2000年前彻底消灭小儿麻痹症的总目标,整整提前了5年。这是我们成功地使用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结果。1958年我院病毒学家首次用猴肾细胞培养分离出116株脊灰病毒,并第一次弄清我国脊灰流行的优势毒株为Ⅰ型病毒。在专家们的建议下,政府加快了建设我国脊灰疫苗生产基地,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生产、最早使用活疫苗消灭脊灰的国家之一。1962年脊灰糖丸疫苗在我院研制成功,给农村儿童使用带来极大方便。经过科学家们多年的努力奋斗,脊灰的发病率从1949年的4.06/10万,下降到1993年的0.046/10万。

1970年我院校的科研人员开始“人工麝香研究”。麝香是珍贵的中药材,300种左右的急救和治疗疑难急症配方中均含有麝香,而麝香是二类保护动物。科研人员在对麝香的化学、药理、毒理、临床大量研究的基础上,以仿生学的观点为指导,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了“人工麝香”。实验证明人工麝香与天然麝香的作用基本一致。这项研究为进一步开发珍贵中药材替代品,保护动植物资源开创了道路。

1982年科研人员开始“海南粗榧抗癌有效成份的研究”,对海南粗榧进行了大量的资源、化学、药理临床研究,资源考察及含量测定为合理利用资源提供了依据。三尖杉酯碱,高三尖杉酯碱及异三尖杉酯碱的半合成研究均处于国际上同类工作的前列。

1987年科研人员从零开始,研究并建立了5大类共103种体育运动兴奋剂药物的检测和确证方法。方法系统先进,有些属于国际首创,并于1989年11月一次性顺利通过国际奥委会有关部门兴奋剂检测实验室资格考试。该实验室从筹建到通过考试仅用了3年时间,在国际上也是没有先例的,并经受了多次国内外大赛的实际考验,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